學校召開學年總評表彰會 100個集體1094人獲表彰
西電新聞網訊(通訊員 沈強)12月16日下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2013學年總評表彰會在南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小劇場舉行。校領導陳治亞、鄭曉靜、龍建成、張培營、蔣舜浩、劉延平等出席會議。
會上,陳治亞對獲獎集體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向默默耕耘在學生工作一線的同志表示了感謝。他對與會同學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與人為善。他說,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更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必備素質,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辦事情,只有這樣才能與別人和諧相處,也才能獲得長久的快樂。二是遵守規則。他說,在學校里,在社會上,都要培養自己的規則意識,只有按規則辦事,才能獲得最大的心理安寧和平安快樂。三是理性生活。他說,理性對待生活,是一種修養,一種成熟,一種自信,一種智慧,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要始終用一顆快樂的心去感受生活、擁抱生活。他祝愿同學們在西電快樂學習、快樂生活,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龍建成做了《2012—2013學年學生工作總結報告》。他指出,在過去的一年,我校學生工作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和服務學校工作大局,堅持“學生為本、德育為先、成才第一”的理念,緊扣立德樹人、學風提升、實踐拓展、文化育人等重點環節,立標準、建機制、提質量、促發展,堅持常規工作不斷線,特色工作重總結,重點工作有突破,在改進中加強,創新中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第一、加強調研,統一思想,更新觀念,確立學生工作內涵式發展思路。圍繞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專題工作會議確立的先進教育理念和學校四屆八次教代會確立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工作系統以“立德樹人,提升質量,培養創新性人才”為主題深入開展了先進教育理念研討,提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的能力和水平。通過學習、研討使廣大學生干部更加重視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的培養,使廣大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處理好知識和文化的關系;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培養學生“陽光、進取、自信、包容”的健全人格;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堅持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創新能力的統一,處理好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工程教育和實踐教育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創造、創業、引領的觀念,志存高遠;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生命和職責就在于愛心的傳遞、情感的投入,要通過“三育人”來傳遞大學之愛,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愛心使者”;注重引導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的個性發展。
第二、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統領,系統規劃、整體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工程,深入開展了“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二是,按照“教育先行、重在實踐、目標牽引、制度保障”的思路,重點實施了“道德實踐在行動”,通信工程學院圍繞“樹榜樣、立品牌”開展了實踐載體創建活動,機電工程學院舉行了“讀好書·修品性”讀書競賽活動,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實施了基礎道德塑造計劃;三是,以“增強黨性,提高素質,發揮作用”為目標,大力實施學生黨員先鋒工程,通信工程學院推行《紅色足跡—黨員成長手冊》,計算機學院實施“榕樹林工程”,發揮學生黨員先鋒傳、幫、帶作用;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通過打造先鋒家園,開展黨建載體創建活動,人文學院實施了“蒲公英在行動”黨員宿導工程,開展“讓優秀成為習慣”主題教育活動;四是,確立了“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按照“教育、排查、服務、研究”的工作思路、“發展取向,正面教育”的工作原則,持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參加了教育部首批“全國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示范中心”的申報;五是,利用新媒體技術,推進網絡思想教育工作。學工處成立了輔導員自媒體工作室,打造了“2013西電人”等多個微信平臺,推出了《Job微雜志》、《成長微訪談》等品牌欄目,開展了“畢業季”等系列微活動。“我們的梅地亞”輔導員自媒體工作室獲批教育部首批35個全國輔導員精品項目。
第三、深入開展“做西電優良校風學風傳承者、做新校區優良校風學風建設者”主題創建活動,提升學風建設和學生管理工作的水平,逐步形成“刻苦學習、勇于探索、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西電風氣”。一是,圍繞質量提升計劃,重點實施了學生成才發展導航計劃;二是,以“嚴抓到課率、嚴肅課堂紀律”為重點開展了學風建設活動;三是,嚴格日常管理,嚴抓一日生活制度落實,扎實開展 “安全教育周”、“畢業教育周”和考風考紀專項教育等活動,堅持“兩隊一崗”日常巡查制度,嚴格輔導員“周日晚點名”、入住學生公寓、夜間值班等制度,為校園穩定提供堅實保障;四是,加強新生教育管理工作,按照“一個中心、三個著眼于”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新生教育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實施了新生“引航助飛”計劃;五是,以“感恩母校情,共筑西點夢”為主題濃郁文化育人氛圍,打造畢業季文化活動。學校創新形式舉辦的畢業典禮和分學院舉辦的學位授予儀式,傳遞學校對每位畢業生的重視與關愛。《中國教育報》報道了我校“相約校長”畢業季特色活動,教育部網站報道了我校畢業季工作。
第四、圍繞文化育人、實踐拓展,扎實推進學生科技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全力構筑青年學子精神支柱。一是,構建“學校抓精品,院系抓特色,支部抓普及”3個層次的文化活動體系。啟動了“校園文化育人工程”,擴充“兩節兩月”活動內涵,打造校級文化精品,開展“一院一品、一品多類”的學院文化活動,加強學生社團建設,重點組建大學生文工團,文工團成立了大學生交響樂團、合唱團、舞蹈團和話劇團;二是,以“星火杯”競賽為龍頭,以“挑戰杯”為驅動,依托課外學術科技創新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構建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分層次、分類別、階梯式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組織參加第十三屆全國“挑戰杯”,獲國家一等獎2項,國家二等獎2項和國家三等獎2項,以總分260分位居全國高校第10位,西部高校第一位,獲“高校優秀組織獎”。電院2010級本科生金杰榮獲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三是,創新社會實踐模式,實施多維度、梯度遞進式的社會實踐新體系,構建以學生為主體、學校為依托、社會為舞臺的三位一體的實踐平臺。全校共有658支實踐隊,近萬名學子獲得學校社會實踐立項資助。
第五、加強政策引領與典型示范,大力實施“輔導員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一支“學習型、活力型、奉獻型”的學生工作干部隊伍。一是,推進專業化建設,提升育人能力。加強輔導員業務培訓,制定培訓大綱,構建了模塊化、菜單式、學分制課程體系,成功舉辦第五屆“輔導員業務技能展示”比賽。以青年輔導員骨干為主體成立了自媒體工作中心、職業發展指導中心等,依托團隊力量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外國語學院輔導員陳大明撰寫的論文獲得全國高校輔導員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輔導員傅超獲得“第五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全國40名);二是,繼續加強輔導員工作博客建設。全校35歲以下輔導員工作博客全部入駐“中國大學生在線”網站,同時組織輔導員參加了2013年“中國夢•育才夢”全國高校輔導員優秀博客評選活動,舉辦了學校第四屆輔導員優秀博客(博文)比賽。
第六、堅持 “一個中心,兩項保證”的原則,按照穩定就業率、提高就業質量、實現均衡就業的工作要求,多措并舉做好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一是,擴大就業市場覆蓋度,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積極引導畢業生“頂天立地”;二是,提高就業指導實效度,實施“就業競爭力提升工程”,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推行“彩虹計劃”,構建分層次指導教育體系;三是,提升就業服務滿意度,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一站式”精細化服務;四是,加強就業工作保障度,推動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通過減免貸款、學費和就業獎勵等方式,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重點單位建功立業。2013屆本科生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6.52%,研究生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9.08%。本科生到電子信息一流標志性單位就業人數比例24.2%;研究生到十大軍工集團人數比例24.48%,到電子信息一流標志性單位就業人數比例62.67%,本科生高質量就業和研究生均衡就業均創歷年新高。
第七、堅持“解困”與“育人”相結合,切實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2013年中國銀行為我校開通了助學貸款自動放款業務,實現了一次申請,逐年定時發放,撥付零拖欠的目標;加強勤工助學學生的管理和考核,突出資助育人的主題,通過講座、征文等形式開展了誠信、感恩教育,教育部簡報和網站全年共4期報道我校資助工作,推廣我校資助育人工作經驗。
第八、高度重視安全穩定工作,切實把維護穩定作為學生工作重中之重。全體學生干部牢固樹立穩定工作壓倒一切,穩定工作無小事的觀點,做好敏感時期和節假日的工作安排、安全教育等工作,召開了多次學生代表座談會,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和網絡輿情,定期研判穩定形勢,有力地維護了學校的穩定。同時舉辦了“校情面對面——學校工作信息溝通會”,加強了校情公開工作,暢通學校與學生交流渠道。
會議舉行了頒獎儀式,蔣舜浩宣讀了2012—2013學年總評授獎決定。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以及微電子學院等6個單位獲得“學生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崔康等21名輔導員獲得“優秀輔導員”稱號,徐璐瑤等1094名同學獲得“優秀學生標兵”、“校級優秀學生”、“校級優秀學生干部”等先進個人稱號,011100班等94個班集體榮獲“先進班集體”、“優良學風班”稱號,共計5137名同學獲得校級獎學金。通信工程學院王思濃同學代表獲獎學生做了發言。
會議由學生工作處處長任小龍主持。各相關職能部門、各學院負責人,獲獎集體、個人及學生代表近500人參加了表彰會。